2014年5月24日 星期六

Philomena / 《千里伴我尋》 - 秘密掩藏半世紀珠胎暗結母親千里迢迢尋子「夢」



我敢說,"Philomena"《千里伴我尋》,是我近半年所看過的電影之中,最令人牽動情緒的一齣以「真人真事」改編的作品。對上一次有以上如此複雜的觀影後心情,已經是同樣亦是真人真事改編的美國電影"Any Day Now" (大愛同行)了。

(以下內容有劇透/SPOILER ALERT) 






早前維基已經在"The Wolf of The Wall Street" (華爾街狼人)的觀後感中,指出
競逐今屆奧斯卡的作品,很多也往往離不開一個「夢」字,"American Hustle"  (《騙海豪情》)就是有關一男一女老千,為了長相廝守的「夢」而要騙盡全世界的故事,"Blue Jasmine" (《情迷藍茉莉》)則是一個面臨中年危機的失婚中女,但卻不肯現實馬死落地行,而又想再開展尋覓幸福的「夢」,"Her" (《觸不到的她》)則是男主角和智能電腦Operation System 相愛,宛如「夢」中的鏡花水月,《華爾街狼人》就是一個初出茅廬的22歲小伙子的拜金投機「夢」,人的行為和動機,往往離不開對「夢」的執著、堅持和信念,《千》片表面上是一部平實淡然的劇情片,講述愛爾蘭老婦Philomena Lee (Judi Dench飾演)欲尋回當年珠胎暗結的失散兒子的一個「夢」,後來得到記者Martin Sixsmith (Steve Coogan飾演)相助,前往美國尋子,表面上故事看似非常簡單,但其實內裡刻劃多元化的議題:販賣兒童、宗教、母愛、自由、惡行、性、性取向、寬恕、贖罪等等,深邃有序,一切她的行為和價值觀,完全建基於她渴望得知親兒下落的那份「夢」想和盼望;對白更見字字珠譏,亦見濃厚的英式幽默在其中,令人印象相當難忘。

Philomena Lee: "I did not abandon my child, he was taken away from me."

二月下旬觀畢此片,維基至今對本片多幕印象仍然深刻,如電影的上半段,仍然記得Philomena 對當年一時衝動,在遊樂場邂逅了一名美男子,瞬間便情不自禁和他發生關係,珠胎暗結,其後家人決定「無眼屎乾爭盲」,決定送她去修道院產下兒子,回首當年,Philomena 對未婚產子一事感到罪孽深重,但Martin 問她當年一事,她卻表示最令人無地自容的,卻是她真正享受性愛當中的愉悅,世事往往便是如此矛盾,如果真有造物主,究竟性只是為了傳宗接代,還是要人們享受這種guilty pleasure(近來維基最愛的電影之一:「性上癮」一片,似乎對「性」有更深入及多角度的討論,觀後感詳見雖然她愧疚不堪,但她經過多番內心掙扎,終於有勇氣肯去面對過去,尋求記者Martin的協助,維基感到相當欣慰,畢竟世上選擇性失憶失明的人何其多,以為自己不去提,不去想便可以繼續move on,實在是大錯特錯了,Philomena 最後也肯下定決心,去面對不堪回首的前半生,去找尋自己的血脈,她所付出的勇氣和力量,實在不足為外人道。








本片角色雖然不多,但對角色塑造的功力及選角也不凡,值得一讚。由Judi Dench飾演的老婦Philomena Lee,雖然有著不為人知的過去,但卸下了心防後,她也只不過是一個普通女人,本片只用了寥寥數幕,觀眾便已徹底知道她的真性情:矛盾、善變、嘮嘮叨叨、煩瑣不已,甚至第一次遠行前往美國華盛頓,對美國的文化感到新奇,也不停要敲Martin的房門說個不停,難怪Martin一開始也不喜歡她。Judi Dench將這個老女人的內心與及行為動靜,演得出神入化,雖然我不是母親,但已經足以從她絲絲入扣的演出,徹底感受那份慈母對兒子久別重逢的期盼,特別是那一幕當她知道自己的兒子現況時,那份先是錯愕,後是淒然淚下的肝腸寸斷,直教我看得於心不忍,心酸不已,熱淚盈眶,Martin的心也融化了,可見她演技實在揮灑自如!能夠從云云影展及電影相當組織當中,成為影后(AARP Annual Movies for Grownups AwardsIrish Film & Television AwardsLondon Film Critics' CircleWomen Film Critics Circle),與及奪得今屆奧斯卡電影金像獎最佳女主角提名,絕非浪得虛名!雖然在奧斯卡中輸給大熱門:"Blue Jasmine" (情迷藍茉莉)Cate Blanchett,但我認為,以Judi Dench的表現,著實也是雖敗猶榮。至於飾演協助她尋子的記者Martin Sixsmith的 Steve Coogan,也流露出謙謙君子之態,不蘊不火,到最後聲討邪惡修道會,鏗鏘有力,憤憤不平,指摘他們根本就沒有替後園的墳墓除草,更沒有名字的墓碑,毫不尊重逝者,亦見其成熟流暢的演技。至於飾演少女Philomena Sophie Kennedy Clark,原來在「性上癮」(Nymphomaniac) 飾演主角Joe的友人B,但我完全認不了她,而在本片中,她在修道院中和兒子最終要悽然道別一幕,也見發揮,聲嘶力歇地呼喊愛子名字,但只能眼白白地目送他們離去,叫人看得無奈,她的表現也相當突出。




Philomena Lee: "If God were in there, he'd say you were a fucking idiot!"

感受完98分鐘的尋親之旅後,維基離開影院,心情尚未平復,非常揪心,儘有千言萬語,也掩藏不了我內心的憤怒、悲慟、憐憫、與及無奈。我仍然記得,當時我內心一時的想法:「所有邪惡心腸、破壞人家自由幸福的人,由今日起,與周偉基本人為敵!」,和片中的Martin一樣:「I'm ANGRYI can't forgive you!」,我的內心實在萬分糾結,為何如此醜陋不公之事,每天仍在地球不斷上映?!雖然不是每個天主教徒也是如此表裡不一,但當年那些口口聲聲講求高崇道德、貞潔、仁愛的愛爾蘭天主教修女,表面仁義禮智,堂而皇之表示緊遵神的意旨,但暗地裡卻以不人道的手段,粗暴剝奪別人的福祉和母愛、剝奪了一個母親和兒子相聚團圓自由,足有半世紀,更要牟取暴利,實是極大諷刺,可謂「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極致示範!片中那位死不悔改的老修女,那副叫人討厭的咀臉,至今仍歷歷在目,我完完全全從本片當中,感受到Philomena Lee 痛失親生兒子的悲哀,距離印賞本片已有三個月的日子,維基對本片依然印象深刻,不時回想起當中的情節,足證本片台前幕後精心結撰出一部非常動人的言情小品,氣氛雖然淡然平實,但有條不紊地將一個尋常母親心失散兒子的千千結,由想一直收埋在心底、內疚、到終於不能控制思念之情,決定求助於新聞工作者,一有蛛絲馬跡便馬上起程,千里迢迢由愛爾蘭飛往美國華盛頓尋子,由期盼、失望、心碎,再到釋懷、寬恕,一一呈現在觀眾眼前,絕對是一部可堪細味的上佳作品。







好一部「千里伴我尋」,絕對是一部充滿無限誠意之作,雖然內容頗為沉重,但探討多方面議題:宗教、自由、母親、販賣人口、寬恕、面對過去、愛、救贖。。。平實有序,戲味濃郁,真摰動人,導演只消數幕,便足以令觀眾投入其中,去感受Philomena 的路遙漫漫尋子路。能夠從國際上多個影展與及電影相關組織中取得不少獎項及提名,如最佳編劇、最佳改編劇本、最佳電影等,足證本片絕非池中物,可惜在港上映時,似乎得悉本片是上佳作品的人的確不多,無聲無息地上畫,無聲無息地落畫,成了一部香港人隨時走漏眼的滄海遺珠,很慶幸自己有留意本片,把握時間入場欣賞,果然沒有令我失望。個人認為,本片比同類題材作品如法國的"The Nun" (修辱等,水準更要好上千百倍;難怪可以成為本年度奧斯卡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的提名之一。雖然輸給"12 Years A Slave" (被奪走的12),但個人認為,本片埋下的深層訊息,以及打動觀眾內心的力量,絕對更勝 "12 Years A Slave",坦白說,至今我仍記得《千里伴我尋》其中不少情節,至於"12 Years A Slave"感動人心的力量也有,但維持不了多久,畢竟,黑奴年代與我們相距甚遠,至於販賣兒童,我們打開每天的報紙,依舊沒完沒了。本片中Philomena 的兒子Michael,可以成為律師,穿得好吃得好,躋身上流社會,只是個別例子,某程度上,是他的福氣;反觀一河之隔的神州大地,更是尋常不過之事,千千萬萬的小童,淪為童妓、乞丐,無家可歸,可惜的是,自從文革以來,中國人講求仁義禮智的精神面貌,已被蠶食扭曲飴盡,當權者也似乎無力改變與及用法律制裁,去對付以上事情。




 有關本片改編的真實書目,封面便是Philomena Lee的兒子。


從本片中,我們可以從這個有血有肉的尋常女子: Philomena Lee中,學懂如何放下,不是要我們去忘記,而是切切實實地寬恕,那些傷害她和兒子相處的終身幸福的惡徒。Philomena 不折不扣是一個大好人,一個萬中無一的大好人,究竟今時今日的社會仍有這種人嗎?我覺得是有,但買少見少,畢竟,我們愈來愈懂得去執著、去計算、去善用被害者的姿態去討價還價,Philomena沒有,她只有淡淡的一句:"I forgive you because I don't want to remain angry." ,
便已經寬恕了那作惡多端的修道院,最後儘管未能和兒子再在世上相見,好夢成空,但她知道真相後,也已經全盤釋懷了、放下了過去一切。在我眼中看來,似乎,Philomena太容易去原諒別人了,就算過去人生有多糟透,也沒有影響她對信仰、對別人的信任、與及對人生的信念,就算如Martin 這個飽經歷練的老江湖,也未能做到馬上去原諒那邪惡的教會,但這份價值觀,正正是我們要多學習的。現今的世代,實在充斥著太多仇恨、太多怨念、太多惡行、太多負能量,早幾日前發生的台灣捷運斬人事件,我們目瞪口呆,實在始料不及,很多人說要對行兇者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甚至要求判死刑,但事已至此,死刑真是唯一討回公道之途?我認為,不妨以Philomena 的精神,去看這件事,不是說要輕易忘記,追究肇事者的責任是必要的,但教我們不要把仇恨及慣怒,埋沒大家的良知,要以理性思考,究竟問題的徵結是出在那裡?是父母的錯,還是社會的錯?教育制度的錯?要避免再出多一個殺人魔,才是問題的根本。由本片中,大家也會希望販賣兒童不要再重現,理性地從保護兒童的法律和感性地從人的價值觀出發,才是解決問題的結所在,避免社會再出多一個失去親生母親的關愛的Michael,保障天下人的家庭幸福。此外,如果大家可以學習Philomena,多一點理性、多一點包容(維基所指的絕對不是蘇姓官員的腦殘、歪曲定義),社會便少一分戾氣,多一分祥和,說是非常的容易,知易行難,的確不假,隨時徒勞無功,但由最小的地方著手,以愛一點一點去傳播、去感染他人,樂觀的我,始終相信,人間真的有愛,而且愛,也要愛得及時,就讓愛的氛圍慢慢包裹、融化這個波譎雲詭的世界吧!




Philomena Lee: "I forgive you because I don't want to remain angry."



 本片中的Philomena Lee (Judi Dench 飾演) 和 現實中的 Philomena Lee


觀影日期: 2014224日 (星期一)

觀影時間晚上8

觀影地點: UA Cine Grand Century (House 3) 



2014年2月5日,教宗方濟各 (Pope Francis) 終於面見片中演員Steve Coogan,與及Philomena Lee 真人。報道詳見

維基。點評: A - 

2013 / 英國、美國、法國 / 出品: 
Pathé, BBC Films, British Film Institute, Canal+, Cine+, 
Baby Cow Productions,Magnolia Mae Films / 導演: Stephen Frears / 
98分鐘 / 本地發行: 泛亞影業有限公司 



(請各位留意,本光影誌版權為本人原創所寫,歡迎轉載,但敬請尊重知識產權,私自抄襲別人文章內容,當成自己文章,絕對是嚴重侵權及缺德行為,本人保留任何追究權利。文責自負,敬希各位自重。謝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