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2日 星期三

The Philosophers (After The Dark) / 《末日公投》 - 「畫蛇添足」的反高潮極品


(以下內容有劇透 / Spoiler ALERT)


絕對同意,世上沒有絕對的非黑即白,人的世界往往是不同程度深淺的灰色地帶。筆者去年曾經有份參演過舞台劇,一部有關13個不同背景、不同身份的人,因為一場小巴意外,停留了生死之間,13個人要用90分鐘的時間,去選擇生還是死,眾人在選擇的過程中,絕對經歷內心無限掙扎,而我就是飾演當中選擇的主持人,和其中一位乘客有著千絲萬縷的過去,而又影響眾人的選擇,不是賣花讚花香,筆者實在是非常欣賞劇本當中細膩動人的描寫,交代充足,只要觀眾細心欣賞,自會明白編劇的上文下理及其伏筆,及理解劇情的安排及推進過程,由此可見,編劇在戲劇中擔當舉足輕重的角色,不可或缺。


猶記得在第一次彩排熱身的時間,編劇就曾和我們玩過角色扮演的公投遊戲,每個人扮演不同的角色,然後發生世界末日的意外,每個人要選出誰可留低,誰被淘汰,過程緊張刺激,引起熱烈討論,又要說服他人為何要選擇自己,同時又要留意別人的拉票,亦要拉攏和別人合作,不能獨善其身,也要注意那些是強者/弱者,人性上的取態表露無遺,發人深省,身份階級的投射,宛如「動物農莊」的寓言故事縮影,於我腦海留下非常鮮明深刻的印象,實是一場非常貼身及到肉的遊戲。近日知道這個遊戲化成光影,道德、人性爭議一觸即發,令我也不免好奇,加上在日本3.11地震3週年紀念日下,末日危機似乎一直迫在眉睫,收看本片似乎更添上不一樣的涵蘊,筆者想知道究竟電影上的眾人如何抉擇,可是,觀影過後,我卻深深體會何謂「眼高手低」的極致:本片背後的意念其實是可取的,一開始介紹3個思辯也尚算不落俗套:
1.      如果你在天台上失足,幾乎墮樓,朋友到來,卻害怕自己也失足,最後見死不救,你卻大難不死,你寧願選擇不去考驗友人嗎?
2.      如果火車軋上有5人在橫臥著,火車正在行駛,當中的你發現軌道對面有一個機關,一按火車可以改道,但自己會被輾過,你會選擇犧牲?
3.      又如果對面有一個胖子,你推下他,火車便會改道,但他也會被輾死,你會選擇推下他?

之後,大家進入核爆及火山爆發場景,並就自己的身份進行了三次公投,第一次只有角色身份,第二次加深了角色的背景,最後女主角決定要對抗極權專制的老師,第三次以她為主持人,交代了她的選擇,當中她的一句: “In my apocalypse, everybody's worth as much as everybody else. We live briefly, but we don't mind. And when it's time to die, we don't resist death. We summon it.”,清楚地帶出了:「究竟是誰可以釐定我們的背景及身份高下、當中價值?」,社會一直所提倡的價值,以及身份高下,真的是理所當然嗎?其中隱隱透出大家是時候要跳出思想框框,挑戰權威,也算是令人有思考空間。男女主角及老師外表也算不俗。




可惜的是,本片劇情一開始已經交代得不明不白,為何一班學生失驚無神遠赴印尼耶加達學習哲學?加上其後執行上亦出了不少問題,平心而論,本片將公投問題玩了三次,個人認為,刪除第一回,集中玩之後兩回便足夠,實在不必要花太多時間無限loop,加上劇本對一眾學生在非常情況下的內心掙扎描寫乏善足陳,印象最深的只有在第一回合,女主角對老師見死不救的內疚,其他時間花在他們如何在防空洞內活動,一眾角色設定及演員演技也未見有突出發揮;加上配樂不時重用再重用、CG 效果比那些C級片更C級的水平,去到中場時,筆者已感受到強烈的冗長感,加上劇本不時拿打手槍、性、以及同性戀者來開玩笑,甚至以性愛的自然需要,與哲學相提並論,「哲學之於現實 ,猶如自瀆之於性愛」,顯得相當低級趣味,後半段一位同學交代他的選擇,不育的他,其他男性相繼死去,只有他肩負起人類傳宗接代的任務,於是死剩的6個女人,星期一至六輪流性交,星期日休息,連這樣的劇情也可安插其中,風格前後不一,勉強地說,他的狂想曲,也算是緩和之前崩緊的氣氛。




但最令我覺得自相矛盾的地方,就是劇本的精神分裂,以及對哲學老師/主持人一角的設定,大家也是選擇遊戲中的主持人,我個人認為我的角色設定也尚算中立客觀,但本片的哲學老師/主持人,一開始男女主角抽卡後的刻意咳嗽,實是過於明顯,本人已經暗暗忖測,究竟是否老師攪鬼出千?豈料,真的不幸言中,加上我想問,究竟這個討論和這班學生的升學有甚麼關係呢?起初老師要脅女主角,如果不參加就會由A+跌到A,女主角的男友也會只有C Grade,女主角被迫就範;老師更後來向大家灌輸社會上一貫的傳統身份價值觀,例如詩人對社會根本沒用,表面上塑造老師麻木不仁的性格也算,但女主角後來決心和老師對著幹,最後選擇老師眼中沒有用的身份,如歌手、詩人、同性戀者,表面雖然帶出天生我才必有用等老生常談,但卻非常淺薄,請恕筆者才疏學淺,本人根本看不出學生從此辯論及選擇當中有甚麼得著,如何影響了眾人其後的人生價值觀;男女主角和老師對著抗,但片中有蛛絲馬跡,女主角和老師的一個刻意的擁抱,之後女主角可以隨意成為主持人,非常突然,且不合情理;最後本以為一眾學生上課完畢,離開課室便劇終,但觀眾卻看到女主角關了門和老師眉來眼去,老師說你們最終也可升上康奈爾大學,為何你們可以出雙入對,說穿了,其實她的A+只是和老師來一場師生戀而得來,老師爭風呷醋,為落她和她男友的面子,而攪出這一場大龍鳳出來;你可以說這是愛令人失去理性,但本片開宗明義就是要大家理性思考,此劇情安排,一來既失作為哲學老師的專業和客觀身份,以及理性思考,也和本片表面所提倡:要跳出框框、Think wise and big 的價值觀背道而馳,一個擁有中立、理性思想的哲學老師竟然跳不出愛情的牢籠,兒戲幼稚地戲謔自己的學生,最後更要吞槍自殺?未色有點天荒夜潭、自相矛盾吧?!個人認為,反高潮程度比起TVB 婆媽師奶劇的結局來得更不堪入目。





進入電影院觀影,最難受的不是開宗明義欣賞一部爛片,因為,你已經一早知道它擺明車馬地爛,從你選擇購票的一瞬間開始,已經代表你是願者上釣,只好乖乖地享受爛片蹂躪你一兩個小時,強姦完後,又是一條好漢;最叫人可恨的,就是那是在宣傳時聲稱自己如何推陳出新、別樹一格,叫人耳目一新,甚至引用大量那些外國影評,將自己比擬成一代經典那麼高,吸引了觀眾入場之後,情節卻虎頭蛇尾,前文不對後理,自相矛盾,堆砌劇情,縱有好的意念亦徒然,執行上出現極大問題,最後編劇野心太大,想以一個大家意想不到的結局完場,但卻事與願違,貪字得個貧;後半段以及結局更要硬加一段與本片主旨沒有太大關係的場口,畫蛇添足,更是不堪入目,令人目瞪口呆,雖說目標達成,但卻引來觀眾集體粗口問候編劇及劇組人員及其至親,那些電影才最最叫人卻步,其影響絕對不是One-off,而是會極度影響你日後的觀影選擇。去年,達成以上目標的電影,我經歷了 “The Calls” (救參通話) “The Counselor” (黑權大狀)2014年,我不幸地中了伏的,則有此部 “The Philosophers”,無獨有偶,以上電影的英文名字,也是以 “The” + 名詞為組合,看來,以後也是以上組合的電影,我絕對要引以為鑑,可一不可再!

觀影日期: 2014311 (星期二)
觀影時間: 晚上950
觀影地點: Cine Grand Century (House 2)

維基。點評:C- - (參考評分: 5.7/10 @imdb)

2013 / 印尼、美國 / Studio: An Olive Branch Productions, SCTV / Directed by John Huddles / 107分鐘 / 本地發行: 娛藝電影發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