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7日 星期四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 《布達佩斯大酒店》 – 玩味十足東歐風情畫




日復一日,不知大家有否覺得生活苦悶呢?紓解生活苦悶的方法的確有很多,筆者便透過不少影視作品,消磨了不少光景,當中的舞台有不少面貌,我覺得發生在酒店的故事非常引人入勝,五光十色的裝修、營營役役的服務生、入住的客人絡繹不絕,每個人也彷彿有著自己的故事,令人好奇,英劇 “Hotel Babylon” (星級酒店)便是一個好例子,房間住客暴斃,服務生搭上上司/住客,層出不窮的故事,帶領觀眾進入一個目不暇給的光影世界,我非常喜歡。




一踏入三月,本地影迷絕對佳音處處,每個星期皆有好片上映,今個星期,接連欣賞了 “HER” (觸不到的她),與及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布達佩斯大酒店),後者取材自著名奧地利猶太裔作家Stefan Zweign (斯蒂芬·茨威格)的文本,牌面上看來,本片台前幕後實屬鑽石級,好評不傳的 “Moonrise Kingdom” (小學雞私奔記導演Wes Anderson 新作,加上眾多實力派及年青演員粉墨登場:

Ralph Fiennes, F. Murray Abraham, Mathieu Amalric, Adrien Brody, Willem Dafoe, 
Jeff Goldblum, Jude Law, Harvey Keitel, Bill Murray, Edward Norton, Léa Seydoux, 
Jason Schwartzman, Tilda Swinton, Tom Wilkinson, Owen Wilson, Tony Revolori, 
Saoirse Ronan 等,



更成本屆柏林影展開幕電影,加上又是酒店題材,於我而言,自然極富吸引力;和友人原本只欣賞 “HER”,不料隨口一提,竟然大家也和議,於是馬上購票,翌日一同欣賞,果然沒有令人失望而回,這座在片中享負盛名的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的確玩味十足,內容相當奇情,基本上在英劇“Hotel Babylon” (星級酒店)有出現的情節,不約而同在本片內也可看到,處處盡見黑色幽默,近乎懷舊漫畫式的拍攝手法,輔以非常濃烈的歐陸特色音樂、華麗的美術指導,宛如一幅可堪細味的東歐風情畫,令觀眾難以忘懷!



(以下內容有劇透/SPOILER ALERT



全片取景於德國,一開首,觀眾便被層層倒敘的手法吸引其中,由現代的一位少女,在「作家」的紀念碑前憑弔,之後,少女便坐下,閱讀其著作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鏡頭一轉,書中的「作家」在視像中,回首在1985年住在30年代最有名的「布達佩斯大酒店」,由以前盛極一時,現在已經門可羅雀,當中年輕作家(Jude Law飾演輾轉遇上了當地富商Zero Moustafa (F. Murray Abraham 飾演)Zero 再向他傾訴成為富商的經過,鏡頭再轉,便回到其中心故事時代背景設在1932年的東歐勾牙利,一個子虛烏有的國度:Republic of Zubrowk中,年輕的Zero (Tony Revolori飾演)第一天到大酒店成為實習bell boy,遇上片中的男主角:事事力求完美的首席服務生Gustave (Ralph Fiennes飾演),愛「煲老藕」、怪裡怪氣的他,成了Zero的伯樂,但後來他其中一位「恩客」Madame. D (Tilda Swinton飾演)突然意外死亡,他們捲入了一場爭產風暴當中。。。驟眼聽來,相信大家一定覺得本片非常簡單,但在本片劇組的悉心安排下,本片拍攝風格非常別具一格,節奏相當明快,充滿濃烈的懷舊歐陸色彩,小弟相當欣賞本片的藝術指導,服裝、佈景、化妝、色調的配襯,顏色極之鮮明,絕對值得嘉許,充滿二、三十年代的印記。







筆者在想,如果本片變成一部港產片,恐怕會拍得極之「無里頭」、「膠味十足」,效果應該令人噴飯,你可以說我是祟洋媚外,但外國劇組的而且確在說明,他們絕對有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可以將一個帶點老套又簡單的故事拍得妙趣橫生,將之加以強烈的漫畫化,當中逃獄、在火車遇上橫蠻的士兵、一拳接一拳、奸角和主角們的「滑雪比拚」、最後在酒店內的槍戰,看得相當「過癮」,觀眾絕對會為當中的幽默感不時莞爾起來。另外,不時穿插的外景,你會覺得非常的「假」,但這種的「假」,顯而易見,實為劇組刻意的「假」,為本片平添了一份懷舊電影的風味,加上精心撰寫的配樂,東歐味十足 (溫馨提示:片尾升字幕時請不要馬上離場,會有一個可愛的小驚喜!,劇組更刻意以16:9 的畫面,標示為現代和近代 (19854:3 的畫面便是1932年,觀眾很容易便分辨當中不同;劇組的製作用心可見一班。各個角色的塑造及選角也是非常成功,性格鮮明,一眾演員落力演出,主角和串星也是粉量十足,當中以主角Gustave (Ralph Fiennes飾演)及年輕的Zero (Tony Revolori飾演)戲份最多,而他們由陌生逐漸成為莫逆之交的經過,既清新又不失感人,M. Gustave的一句: “Keep your hands off my lobby boy!”,振振有辭,更首尾呼應,結果令人無奈不已。












這間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的確玩味十足,相當奇情,99分鐘看得過癮,只嫌未夠喉,當中人物角色,例如奸角Dmitri Desgoffe-und-Taxis (Adrien Brody飾演) 的陰險狡猾、Zero的初戀、男主角的內心掙扎,可以再深入些,但劇組以一個虛構的國度,刻劃時代洪流下,人對環境突變的適應實在來不及,在戰火不斷的年代,人心難測,每個人雖然身不由己,但也很努力掙扎求存,不管是奸角Drnitri 的勾心鬥角抑或是Lobby Boy Zero 的默默耕耘,無非只是在變幻測的生活中求個奢侈的心安理得,猶記得當中主角Gustave的一句: 

“You see, there are still faint glimmers of civilization left in this barbaric slaughterhouse that was 
once known as humanity. Indeed that's what we provide in our own modest, humble, 
insignificant... oh, fuck it.”

以及富麗堂皇的酒店,隨時間洗禮下,也黯然失色,彷彿隱約透出對東歐歷史、物是人非的感概、以及對懷舊漫畫戲謔的風格、舊式電影的致敬,一部「可堪細味的東歐風情畫」之名,絕對名符其實,集緊張、奇情、懸疑、香艷、友情、豆芽初戀、幽默於一身,加上少許暴力及驚險,別出心裁,不消片刻,觀眾很容易便投入當中的氛圍,我絕對相信,欣賞本片絕對會為枯燥乏味的生活添上了多幾分漣漪,令人非常回味。








觀影日期: 2014324日 (星期一
觀影時間晚上750
觀影地點: UA Cine Time (House 2) 

維基。點評: B++

2014 / 英國、德國 
Studio: American Empirical Pictures, Indian Paintbrush, Scott Rudin Productions, 
Studio Babelsberg / 
Directed by Wes Anderson / 99分鐘 本地發行二十世紀褔斯影片(香港)





(請各位留意,本光影誌版權為本人原創所寫,歡迎轉載,但敬請尊重知識產權,私自抄襲別人文章內容,當成自己文章,絕對是嚴重侵權及缺德行為,本人保留任何追究權利。
文責自負,敬希各位自重。謝謝。)

2014年3月20日 星期四

La Reconstruccion / The Reconstruction / 《會哭的石頭》 @ 第38屆香港國際電影節 - 同是天涯未亡人

(以下內容有劇透 / SPOILER ALERT)




我相信,三月天,絕對是諸位電影人最愛的一個月份,皆因又是一年一度香港國際電影節(HKIFF) 的時間,大家一定早已準備就緒先取節目小冊子,再在月初及月中瘋狂F5 / 排隊搶票了。小弟今年也在月初成功購買了數齣電影的門票,準備在三月下旬至四月初「大快朵頤」,享受光影樂趣;可能今年繼續好運,昨天突然收到邀請,是夜幸運地可以和好友率先欣賞其中一部參展電影,亞洲首映、來自阿根廷的"La Reconstruccion" (The Reconstruction / 《會哭的石頭》),小弟是第一次欣賞阿根廷的電影,不過在發表觀感之前,先要罵一罵本片的中文譯名,有時HKIFF真的亂來,可以為一些電影配上一些怪裡怪氣的名字,似乎有欠對電影本身的尊重,要知道一個好的片名,絕對是市場營銷的關鍵,起著能否吸引觀眾入場的關鍵,《會哭的石頭》絕對不是一個上佳的譯名,雖然或許可以勉強比喻片中的男主角,鐵漢柔情,終於忍不住內心喪妻的傷痛,而淒然淚下,但和原有名字似乎風馬牛不相及,本片似乎是一個關於鰥夫,遇上另一名寡婦而醒覺,從而放下過去、重新出發的心路歷程,如果我是改名的朋友,我會選擇「同是天涯未亡人」之類的名字,雖然小弟不是誇自己的名字改得好,但個人認為至少比HKIFF 的名字貼題些吧?!而且宣傳文案與Woody Allen (活地亞倫) 的"Blue Jasmine" (情迷藍茉莉) 相提並論,也是頗為「九唔搭八」?!









說回正題,觀影過後,小弟絕對認為,一個人無論有多麼理性也好,也總會有軟弱消沉的一面,就好像前一篇談及的電影《戰俘》,男主角參與二戰當中可怕的經歷,揮之不去,逐漸化成自己的心魔;而本片就以倒敘手法,講述男主角Eduardo (Diego Peratti飾演)為石油工人,生活不修邊幅,一天因朋友Mario(Alfredo Casero飾演) 表示自己的病就來不行,於是請Eduardo到他家作客,見証著妻子Andrea (Claudia Fontan飾演) 和兩個女兒Ana (Maria Casali 飾演)、Cata (Eugenia Aguilar 飾演) 由他離世的一刻開始,一直沉溺失去一家之主的傷痛,生活驟然迷失,Eduardo於心不忍,決定幫助他們重拾正軌,自己也開始將三年的喪妻之痛放下,與因當年未能出席喪禮而生他的氣的兒子打算言歸於好的故事。其實劇情不太複雜,導演Juan Taratuto理應可以藉此大造文章,以打動觀眾淚腹為己任,但他並沒有如此做,反而本片極富象徵意味,導演處理手法沒有太大戲劇化,以平鋪直敘的手法敘事,尚算有條不紊,條理清晰,集中描寫眾人的行為以及心理反應,數幕場口於我來說也有印象,如女主角破口大罵愛女為何將亡夫的衣物袋放入洗衣機洗滌,亡夫殘留的身體氣味蕩然無存了、如男女主角互訴心中情,原來大家也是「同是天涯未忘人」,男主角終於把持不住,一想起和愛妻及兒子心結而流下男兒淚、男主角於心不忍,決定幫助她們,例如幫Andrea到銀行教用ATM、幫助Cata 考試合格、教Ana 學車、要兩姊妹互相幫助,她們於是以心臟圖像,記憶距離除以時間相等於速度的物理知識等。全片也富象徵意味,如Eduardo 一開始流牙血也忍痛不醫,到末段終於下定決心醫治,最後Eduardo 代替了Mario,和三女緊緊相擁,自己也決定聯絡兒子,打上久違的一通電話,配上不時穿插片中的在漫長的公路上駕駛鏡頭,首尾呼應,處理也尚算不俗,但可惜本片節奏實在太慢,淡淡然得來實在是幾乎沒有起承轉合,最高潮的場口就是Eduardo洗澡期間,Andrea突然撞入,二人相隔浴簾悲慟相擁,究竟是代表他們愛上對方,還是他們已經發生關係,抑或是他們只是心靈上互相安慰?劇本沒有交代,表面上充滿想像空間,但看慣荷里活片的節奏明快的香港觀眾,一定未必接受本片的步伐。




本片實在非常平實淡然,撇除當中的緩慢節奏,全片也宛如一部類似香港電台電視部製作的小品劇,加上5位主要演員(男主角Diego Peretti以及一家四口)尚算演得投入,也不無可取的地方,但本片需要各位觀眾多加耐心去欣賞,否則便如小弟也在前段看見周公,前一行亦有幾位觀眾的頭也聳立起來向著天花沉沉睡去了。人的過去,絕對影響一己的現在,與及未來,本片提醒大家,只有靠一己的力量去克服,重回生活的正軌,儘管時間需要有多漫長,自身需要有多努力。雖然老生常談,但絕對是不二法門。





觀影日期: 2014年3月19日 (星期三)

觀影時間: 晚上7時30分

觀影地點: The Metroplex 星影匯 (House 2) 

維基。點評:B - -

2013 / 阿根廷 / Production companies: Concreto Films, Cinear, Telefe / 導演及編劇: Juan Taratuto / 93分鐘 / 第38屆香港國際電影節參與電影

2014年3月18日 星期二

The Railway Man / 《戰俘》- 二戰退役英軍揮之不去的陰霾

(以下內容有劇透 / Spoiler Alert)

若非參觀博物館、欣賞National Geography 的紀錄片或新聞檔案片、甚至觀看戰爭電影如「雷霆救兵」(Saving Private Ryan) 與及「鋼琴戰曲」(The Pianist) 等,我們這些戰後出世的一代根本不知戰爭為何物。依稀記得,已西去的外婆曾經跟我們一眾孫子在午飯後提及過,當年如何躲藏山洞去避開日本皇軍、只能以樹皮樹根去裹腹、甚至令自己更醜去避免成為慰安婦、日軍如何斬首等遭遇,空氣上的對話已經叫人汗顏,隱約窺見當年二戰日軍的暴行、和她那一代經歷的苦況,已經夠觸目驚心。



時而勢移,我們顯然完全對戰爭沒甚感覺,很難想像,曾經忽發奇想,如果我活在那個年代,可能已經要服兵役,被迫加入成為國民軍一路打抗日戰,對付好勇鬥狠、兇殘成性的日本皇軍,隨時會做好戰死沙場的準備;如果我不幸落入日軍的陣營,成為戰俘,可能每天被勞役,被虐打,甚至被雞姦,被嚴刑迫供,究竟我會選擇忍辱負重?還是一死置之?我也說不準,始終,戰爭於我來說實在太遙遠,無法全盤感受當中的慘況,我始終覺得,在當時的環境裡,選擇風高亮骨、轟轟烈烈地自盡,誠然要付出很大勇氣;但如果忍一時風平浪靜地決定活下來,付出的決心往往更大,因為,一來要繼續過著非人生活,二來,所承受的生理痛楚、內心交戰和壓力實不足為外人道,而且就算隨著時光的流逝,儘管身體的傷害早已痊癒,但那些精神上的創傷往往揮之不去,為自己、為身邊人埋開一個計時爆炸,隨時一發不可收拾。有幸可以先睹為快,電影《戰俘》可以讓我感受一個這樣的真人真事,主人翁Eric Lomax 為一名鐵路發燒友、工程師兼英國退役軍人,1942年當年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泰國淪為戰俘,被迫參加「死亡鐵路」修建工程,飽歷不人道對待,就算時光飛逝,當中的辛酸傷痛已經深深植根在腦海中,如影隨形,當他在1980年知道虐待他的日本皇軍翻譯官永瀨依然尚在人間,究竟他選擇復仇,還是放下呢?如果我是他,本性其實火爆的我承受如此奇恥大辱,我隨時會選擇復仇,一雪前恥,意志薄弱的人,隨時自尋短見;真實故事的他,他的選擇如何我姑且不作劇透,但我很佩服他的意志力實是驚人,可以默默背負住幾近40年的心結,承受巨大的心理包袱,繼續活下去,當中的心力交瘁實不足為外人道。





如果你想在本片中感受槍林彈雨,筆者還是建議你節省時間了,坦白說,本片的戰爭場面乏善足陳,文戲、內心戲才是主菜,Eric 回憶的片段集中在他於日軍軍營及鐵路工地的場口,但我頗欣賞本片沒有作過大戲劇化,沒有誇大戰爭場面的處理,亦沒有過份渲染Eric 所受的酷刑,集中於年輕Eric和年長Eric 的內心反應及心理投射,已經將當時戰爭對人性尊嚴的踐踏與及麻木不仁表露無遺;加上飾演男主角的Colin Firth ,一代影帝成熟老練的演技,導演掌握節奏的功力,足以將Eric瀕臨爆發邊緣的內心臨界點,呈現在觀眾的眼前,如Eric 發惡夢重回黑房聲嘶力竭的悲鳴、面對愛妻Patti (Nicole Kidman 飾演)被收數公司員工追討欠債時,差點想用界刀傷害對方,以及和仇人永瀨 (真田廣之 Sanada Hiroyuki 飾演) 終於見面的滿腔怒火、執意更正他的文法及詞彙 (無辜的人不是死亡,而是被你們謀殺) ,絲絲入扣。筆者最有印象的是,Eric 在片首,與及回憶被虐待時在心中默唸的詩句:
 
“At the beginning of time the clock struck one
Then dropped the dew and the clock struck two
From the dew grew a tree and the clock struck three
The tree made a door and the clock struck four
Man came alive and the clock struck five
Count not, waste not the years on the clock
Behold I stand at the door and knock.” by Eric Lomax 








寥寥數語,Eric 內心的痛苦、不安與及堅毅不屈,觀眾照單全收,看得於心不忍,但也愛莫能助,只能眼白白看著他那淚如雨下的臉龐,繼續被折磨、被虐打,最後他屈打成招,說出的就是日軍節節敗退的消息,永瀨難以置信,他那張錯愕的臉孔也是令觀眾感受他的兩難,究竟選擇翻譯,還是隻字不提呢?唯唯諾諾,長官終於給他一記耳光,那一幕,描寫得相當細緻,足以令觀眾明瞭當事人的心理狀況,導演、編劇應記一功之餘,亦令各演員有所發揮,如真田廣之成功演繹永瀨多年的內疚及掙扎,那份懊惱不已的痛心疾首,叫人無奈;飾演年輕Eric 的Jeremy Irvine,以及扮演年輕永瀨的Tanroh Ishida,亦見用心及投入,外表、扮相和年長的Eric 和永瀨也相當一致,至於Nicole Kidman戲份不算太多,但一幕以堅定的眼神,以及懇切的態度,請求Eric戰友Finlay (Stellan Skarsgard 飾演) 將當年Eric 承受的一切和盤托出,盡顯影后的功力,一洗筆者對她在去年上半年於"Stoker" (《私房嚇》)的演出力有不遞的觀感。唯一有點瑕疵的是,便是Eric 和Patti 邂逅、墮入愛河的過程流於倉猝,但畢竟不是本片內容重點,算是無可厚非的內容取捨了。








《戰俘》以文戲為主軸,雖然沒有太多槍林彈雨,但已經成功為觀眾呈現戰爭的殘酷無情,以及當事人各為其主的無奈,儘管事過境遷,其實參與其中,無論戰勝方也好、戰敗方也好,雙方也要承受無窮無盡的內心折騰,時光就算荏苒,也揮之不去,將人原本的精神健康蠶食飴盡。事隔戰爭多年,大定當然無法完全領會當中的慘況,但我絕對相信真實的戰爭,絕對比電影中的景況殘酷、慘烈多千萬倍。我不知道究竟真實的Eric是靠甚麼力量去撐下去,對比同伴芬叔最後也忘不了當年的身體及精神上的煎熬,決定告知Eric有關永瀨的下落後,將自己的生命交託於Eric,欲以Eric之手手刃仇人後自縊身亡,我覺得Eric在身心萬般折磨下,依然擁有無比的勇氣,為著畢生所愛繼續活下去,放下當中的心結,証明人世間仍然有愛,愛的力量,足以教我們摒棄過去的一切憤恨、邪念、執著,令我們重新開展新生活,願愛的種子能植根在大家內心當中,永恆不滅。






 



觀影日期: 2014年3月16日 (星期日)
觀影時間: 下午1時30分
觀影地點: 奧海城嘉禾the sky (House 6) 

維基。點評: B+

2013 / 澳洲、英國 / Studio: Screen Australia / Production: Archer Street Productions, Latitude Media, Lionsgate, Pictures in Paradise (a co-production with), Silver Reel (in association with), Thai Occidental Productions / Directed by Jonathan Teplitzky / 116分鐘 / 本地發行: 泛亞影業有限公司

 真實的Eric Lomax (左) 及 永瀨 (右) 


The Railway Man: Frank Cottrell Boyce with Eric Lomax, his wife Patti, stars Nicole Kidman and Colin Firth, and co-writer Andy Paterson


2014年3月16日 星期日

KANO - 熱血沸騰、男人浪漫!台灣棒球光輝史



自從「海角七號」和「那些年」、「賽德克巴萊」之後,台灣電影的發展進入了新紀元,令一眾亞洲影迷如我也刮目相看,「海角七號」及「賽德克巴萊」導演魏德聖已經成為不少影迷的「亞洲電影人的熱捧checklist上之一他的作品情真意切細膩深刻不少觀眾動容今回擔綱於編劇及監製配合演而優則導的馬志翔,以三億台幣的成本打造本片,將 1929年台灣嘉義出現了一支由日本人、漢人和台灣原住民組成的嘉農棒球隊,原本只是學校強身健體的興趣小組,由一名日本嚴師掌教後,幾經艱辛及轉折於打入1931年的夏季甲子園比賽中,更勇奪第二名、凱旋回台的故事娓娓道來。果然為台灣當代一線大導,全片全長190分鐘,但令觀眾絲毫不覺冗長(利申:可能小弟工作過後相當疲憊,一開場不久便見到周公幾分鐘,但並不與本片的節奏劃上等號),節奏明快,充分將日治時代的台灣,呈現在觀眾眼前;為求迫真,全片以日語對白貫穿全片,只有偶爾的台語對白場口,感覺宛如欣賞一部日本電影,但又極具清新濃郁的台灣風味,筆者不知道本地觀眾會否全盤受落,但平心而論,本片絕對是一部誠意之作,作為一部水準上乘的台灣(亞洲)電影,值得入場支持!





由於本地正式上映日為327(星期四),所以小弟覺得,不宜撰寫過份劇透式的觀後感,以免影響大家觀賞的興致,全片劇情其實沒有太多支線,一開首為1944年二次大戰的台灣,由青木健飾演的北海道前棒球員、日本軍官錠者博美,倒敘回憶當年由永瀨正敏飾演近藤兵太郎,因緣際會執掌嘉義農林棒球隊(KANO),過五關斬六將,打入日本甲子園大會的過程,內容相當流暢自然,但小弟認為片中刻劃訓練過程未算太過艱苦,編劇反而更著重眾人的心理描寫及轉變,如近藤教練表面嚴厲,但其實相當熱愛棒球,以及關心學生,值得一讚選角得宜,永瀨正敏將近藤教練的性格拿捏甚準,一幕颱風下竭力爭取資金不果而醉倒農田中,以及為球員細心蓋被、吩咐妻子煮麵為球員打氣等,嚴師的而且確出高徒,將畢生球技傾囊相授,令人留下鮮明的印象;而片中提倡的大道理:「球者魂也,球不正,就是魂不正!魂正,球亦會正矣!」、「不要想著嬴,要想不能輸」,誠然的確是老生常談,但也尚算不落俗套!本人甚是欣賞本片完全刻劃日本人的面貌,由近藤教練、錠者博美,甚至一眾球員,大家一定可以充分感受到,日本人對任何事情的熱忱、執著堅持與一絲不拘,可見一班。就連其中女性也表現出她們默默支持另一半的溫婉性格,以及普通人跟紅頂白的心態,本片細節位之準繩刻劃值得一讚。








然而,遺憾自己不太懂棒球,所以溫馨提示大家如入場欣賞,最好事前惡補一下棒球的規則和玩法,但我認為當中的多場棒球大戰,已經拍得相當精彩,導演成功營造富現場實感的氣氛,觀眾很容易投入其中;另外,由於片長關係,個人認為當中刪減了一些細節,例如其中一名球員由大倉裕真(Ookura Yuma) 飾演的小里初雄,陷入離隊的危機,但最後為何也留在隊中?我覺得應該他懇求父親留下的一幕刪去了,另外小市慢太郎飾演輕視KANO的日本記者菊池寬,南轅北轍的心理轉變有點太快了,此外,我覺得可能是內容取捨的關係,個人認為,雖然KANO當中的兄弟手足之情也有描寫,例如一同在戲院與嘉義高中棒球隊大打出手等,但有更多他們之間的深入刻劃和鋪,一定會更加動人。






演員方面,除了永瀨正敏的近藤教練之外,一眾球員也演得相當落力,毫不錫身,當中以曹佑寧飾演的Akira 吳明捷,以及青木健飾演的錠者博美,當中的表現令觀眾留下絕佳印象,成長絕對需要歷練,Akira和表姊阿靜之間點到即止的感情,與及當中Akira以球技折服錠者的君子之交,叫人動容,絕對是「男人的浪漫」之完美闡釋。「仁醫」大澤隆夫雖然戲份不多,但將嘉義當年的建設嘉南大圳的歷史加插本片之中,呈現一幅日治時代台灣南部風情畫,著實也是特別角色之一。如果大家會欣賞"KANO",要留意北海道札幌棒球隊的安西教練,個人覺得竟和日本漫畫「男兒當入樽」的安西教練的外表有點相像,加上同姓,真是一個美麗的小插曲!

唯一有點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本片的特效,基本上也是合格的,但在球場上的背景人群,很容易給觀眾看出是以CG效果不停疊加上去的,而且球員投球時身體和CG的接位也見有點不太協調,穿崩程度也頗為明顯,令觀眾有點意外,但以華語電影來說,已算不俗,特別是攝影運鏡、配樂和音效也不俗,建議選擇全景聲版本,相信會提高觀賞意味。
















"KANO" 的確是熱血沸騰,究竟甚麼是「熱血」呢?不同人有著不同定義,於我看來,「熱血」就是對一件事的熱枕,有血有汗有淚水的付出,過程縱使不是一帆風順,無論誰勝誰負,最後也全力以赴,勇往直前,「不要想著嬴,要想不能輸」!片中眾人的全程投入,義無反顧,毫不退縮,正好是「熱血」一字的完美演繹!台灣文化一向予人清新之感,素來吸引不少朋友;本片充滿濃厚台灣本土氣息,呈現時代巨輪下一代的光輝歷史,非常清新,而且洋溢正能量,筆者對片中種植「木瓜」的譬喻,印象非常難忘,與中國傳統的「玉不啄,不成器」正好互相呼應,相信大家入場欣賞本片時,絕對可以細味當中涵義,也恰好讓我們新一代好好感受這個振奮人心的故事,為現今充滿社會分化及仇恨、 負能量的香港來一劑清新雋永的光影作品,本片實為近期華人社會製作的電影之中,值得推薦的一部,好好體會一下"KANO" 為大家呈現的正能量吧!










觀影日期: 2014314日 (星期五)
觀影時間晚上730
觀影地點: The Metroplex (星影匯) / (陳柏宇 x KANO 特別場)

維基。點評: B+ 





P.S. 原版主題曲「勇者的浪漫」的確相當入腦,筆者腦海至今仍不時迴盪著,歌者的合唱,比港版主題曲更勝一籌、更動人,推介!



2013 / 台灣 監製魏德聖、黃志明 導演馬志翔 / 190分鐘 本地發行曙光影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