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8日 星期二

The Railway Man / 《戰俘》- 二戰退役英軍揮之不去的陰霾

(以下內容有劇透 / Spoiler Alert)

若非參觀博物館、欣賞National Geography 的紀錄片或新聞檔案片、甚至觀看戰爭電影如「雷霆救兵」(Saving Private Ryan) 與及「鋼琴戰曲」(The Pianist) 等,我們這些戰後出世的一代根本不知戰爭為何物。依稀記得,已西去的外婆曾經跟我們一眾孫子在午飯後提及過,當年如何躲藏山洞去避開日本皇軍、只能以樹皮樹根去裹腹、甚至令自己更醜去避免成為慰安婦、日軍如何斬首等遭遇,空氣上的對話已經叫人汗顏,隱約窺見當年二戰日軍的暴行、和她那一代經歷的苦況,已經夠觸目驚心。



時而勢移,我們顯然完全對戰爭沒甚感覺,很難想像,曾經忽發奇想,如果我活在那個年代,可能已經要服兵役,被迫加入成為國民軍一路打抗日戰,對付好勇鬥狠、兇殘成性的日本皇軍,隨時會做好戰死沙場的準備;如果我不幸落入日軍的陣營,成為戰俘,可能每天被勞役,被虐打,甚至被雞姦,被嚴刑迫供,究竟我會選擇忍辱負重?還是一死置之?我也說不準,始終,戰爭於我來說實在太遙遠,無法全盤感受當中的慘況,我始終覺得,在當時的環境裡,選擇風高亮骨、轟轟烈烈地自盡,誠然要付出很大勇氣;但如果忍一時風平浪靜地決定活下來,付出的決心往往更大,因為,一來要繼續過著非人生活,二來,所承受的生理痛楚、內心交戰和壓力實不足為外人道,而且就算隨著時光的流逝,儘管身體的傷害早已痊癒,但那些精神上的創傷往往揮之不去,為自己、為身邊人埋開一個計時爆炸,隨時一發不可收拾。有幸可以先睹為快,電影《戰俘》可以讓我感受一個這樣的真人真事,主人翁Eric Lomax 為一名鐵路發燒友、工程師兼英國退役軍人,1942年當年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泰國淪為戰俘,被迫參加「死亡鐵路」修建工程,飽歷不人道對待,就算時光飛逝,當中的辛酸傷痛已經深深植根在腦海中,如影隨形,當他在1980年知道虐待他的日本皇軍翻譯官永瀨依然尚在人間,究竟他選擇復仇,還是放下呢?如果我是他,本性其實火爆的我承受如此奇恥大辱,我隨時會選擇復仇,一雪前恥,意志薄弱的人,隨時自尋短見;真實故事的他,他的選擇如何我姑且不作劇透,但我很佩服他的意志力實是驚人,可以默默背負住幾近40年的心結,承受巨大的心理包袱,繼續活下去,當中的心力交瘁實不足為外人道。





如果你想在本片中感受槍林彈雨,筆者還是建議你節省時間了,坦白說,本片的戰爭場面乏善足陳,文戲、內心戲才是主菜,Eric 回憶的片段集中在他於日軍軍營及鐵路工地的場口,但我頗欣賞本片沒有作過大戲劇化,沒有誇大戰爭場面的處理,亦沒有過份渲染Eric 所受的酷刑,集中於年輕Eric和年長Eric 的內心反應及心理投射,已經將當時戰爭對人性尊嚴的踐踏與及麻木不仁表露無遺;加上飾演男主角的Colin Firth ,一代影帝成熟老練的演技,導演掌握節奏的功力,足以將Eric瀕臨爆發邊緣的內心臨界點,呈現在觀眾的眼前,如Eric 發惡夢重回黑房聲嘶力竭的悲鳴、面對愛妻Patti (Nicole Kidman 飾演)被收數公司員工追討欠債時,差點想用界刀傷害對方,以及和仇人永瀨 (真田廣之 Sanada Hiroyuki 飾演) 終於見面的滿腔怒火、執意更正他的文法及詞彙 (無辜的人不是死亡,而是被你們謀殺) ,絲絲入扣。筆者最有印象的是,Eric 在片首,與及回憶被虐待時在心中默唸的詩句:
 
“At the beginning of time the clock struck one
Then dropped the dew and the clock struck two
From the dew grew a tree and the clock struck three
The tree made a door and the clock struck four
Man came alive and the clock struck five
Count not, waste not the years on the clock
Behold I stand at the door and knock.” by Eric Lomax 








寥寥數語,Eric 內心的痛苦、不安與及堅毅不屈,觀眾照單全收,看得於心不忍,但也愛莫能助,只能眼白白看著他那淚如雨下的臉龐,繼續被折磨、被虐打,最後他屈打成招,說出的就是日軍節節敗退的消息,永瀨難以置信,他那張錯愕的臉孔也是令觀眾感受他的兩難,究竟選擇翻譯,還是隻字不提呢?唯唯諾諾,長官終於給他一記耳光,那一幕,描寫得相當細緻,足以令觀眾明瞭當事人的心理狀況,導演、編劇應記一功之餘,亦令各演員有所發揮,如真田廣之成功演繹永瀨多年的內疚及掙扎,那份懊惱不已的痛心疾首,叫人無奈;飾演年輕Eric 的Jeremy Irvine,以及扮演年輕永瀨的Tanroh Ishida,亦見用心及投入,外表、扮相和年長的Eric 和永瀨也相當一致,至於Nicole Kidman戲份不算太多,但一幕以堅定的眼神,以及懇切的態度,請求Eric戰友Finlay (Stellan Skarsgard 飾演) 將當年Eric 承受的一切和盤托出,盡顯影后的功力,一洗筆者對她在去年上半年於"Stoker" (《私房嚇》)的演出力有不遞的觀感。唯一有點瑕疵的是,便是Eric 和Patti 邂逅、墮入愛河的過程流於倉猝,但畢竟不是本片內容重點,算是無可厚非的內容取捨了。








《戰俘》以文戲為主軸,雖然沒有太多槍林彈雨,但已經成功為觀眾呈現戰爭的殘酷無情,以及當事人各為其主的無奈,儘管事過境遷,其實參與其中,無論戰勝方也好、戰敗方也好,雙方也要承受無窮無盡的內心折騰,時光就算荏苒,也揮之不去,將人原本的精神健康蠶食飴盡。事隔戰爭多年,大定當然無法完全領會當中的慘況,但我絕對相信真實的戰爭,絕對比電影中的景況殘酷、慘烈多千萬倍。我不知道究竟真實的Eric是靠甚麼力量去撐下去,對比同伴芬叔最後也忘不了當年的身體及精神上的煎熬,決定告知Eric有關永瀨的下落後,將自己的生命交託於Eric,欲以Eric之手手刃仇人後自縊身亡,我覺得Eric在身心萬般折磨下,依然擁有無比的勇氣,為著畢生所愛繼續活下去,放下當中的心結,証明人世間仍然有愛,愛的力量,足以教我們摒棄過去的一切憤恨、邪念、執著,令我們重新開展新生活,願愛的種子能植根在大家內心當中,永恆不滅。






 



觀影日期: 2014年3月16日 (星期日)
觀影時間: 下午1時30分
觀影地點: 奧海城嘉禾the sky (House 6) 

維基。點評: B+

2013 / 澳洲、英國 / Studio: Screen Australia / Production: Archer Street Productions, Latitude Media, Lionsgate, Pictures in Paradise (a co-production with), Silver Reel (in association with), Thai Occidental Productions / Directed by Jonathan Teplitzky / 116分鐘 / 本地發行: 泛亞影業有限公司

 真實的Eric Lomax (左) 及 永瀨 (右) 


The Railway Man: Frank Cottrell Boyce with Eric Lomax, his wife Patti, stars Nicole Kidman and Colin Firth, and co-writer Andy Paterson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